政策法规
您的位置: 首页 - 社会责任  -  政策法规

     随着我省城镇化快速推进,城乡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功能更加丰富,城市地铁、隧道、城镇燃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加,工矿、商贸、文旅、教育等人口高密度环境区域的安全风险骤增,城市消防及农村木房连片火灾事故较为突出,强降水、强对流等极端天气增多,暴雨、洪涝、雷暴、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。为进一步科学应对各类突发情况,强化紧急状态下疏散转移能力和规范化水平,尽最大可能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,结合我省主要安全风险和事故灾害发生规律特点,制定本指引。

一、地铁突发情况疏散转移

(一)地铁站发生突发情况时,要利用广播、电子显示屏向乘客通报突发情况基本情况,指示乘客背离危险源,沿着疏散指示标志,向距离地面最近的安全出口逃生。

(二)如遇地铁站公共区域火灾、爆炸引发毒气、高温等情况,地铁站要提示乘客用湿衣服或毛巾捂住口鼻,放低姿势快速撤离现场;视线不清时,应提示乘客利用手机、电筒等发光体照明逃生或手摸墙壁撤离。

(三)安排专人负责疏散楼(扶)梯口处秩序,禁止外部人员再次进入站台;提示乘客靠右疏散,严禁逆行、插队,帮助老、弱、病、残、孕尽快疏散撤离。

(四)地铁列车发生突发情况时,要保证车内外通信畅通,确需疏散转移时,列车驾驶员、车站工作人员应及时做好引导,告知疏散撤离路线、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,组织乘客有序疏散至安全区域。

(五)地铁列车在站发生火灾,列车驾驶员要立即打开车门清客,事发车站做好乘客逃生疏散工作;列车在地下区间、高架线路发生火灾,要引导乘客自救,尽量维持运行至前方车站进行处理。在车门无法正常打开等紧急情况下,可尝试使用车门紧急解锁装置打开车门、安全锤砸开车窗,拓展疏散渠道。

(六)发生地铁车站灌水,采取挡水措施后仍出现水淹倒灌,地铁站要组织乘客从地势较高的出入口疏散,防止乘客拥挤导致衍生事故发生。

(七)发生地铁轨行区积水淹过轨面,不得组织后续列车通过该区段;遇列车迫停区间,当水位高于车窗时,在不危及人身安全情况下,尽量避免破窗逃生,乘客站在车厢高处等待救援。确需破窗逃生的,可在背向水流方向的下游端最末尾位置的车厢,靠尾部上方破窗,引导乘客互助登上车顶,等待救援。

(八)如遇地震灾害,地铁站应提示乘客用手或随身携带物品保护头部,迅速从就近的安全出口撤离。

二、隧道突发情况疏散转移

(一)隧道内发生车辆事故引发火灾、危险品泄漏等突发情况时,车辆驾驶员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,开启车辆应急双闪灯,示意后方车辆减速停车,靠边停车后立即站上人行通道,尽快远离车辆,尽快撤出隧道等待救援,以免烟气灼伤或中毒。

(二)双向隧道发生突发情况的,应引导隧道内群众放低身体快速背离危险源,由最近的横向联络通道向另一侧隧道疏散转移,具有车辆联络逃生通道的,应尽快调头驶向另一侧隧道迅速撤离。

(三)单向隧道发生突发情况的,应引导隧道内群众迎着风来的方向而行,经专门的逃生通道,就近向距离最近的出、入口疏散。

(四)有关单位部门要立即通过沿路指示牌、广播告知相关车辆禁止向隧道通行,视情启动通风设备和水喷淋系统,为群众疏散逃生赢得时间。

(五)车辆驾驶员应第一时间拨打 110、119、120 报警求救或通过隧道内紧急电话报警,并手动启动车道管制标志和逃生标志。

三、城镇燃气泄漏燃爆疏散转移

(一)立即拨打 119 报警并报告燃气泄漏企业,尽快关闭最近的闸阀,封闭危险区域,防止人员进入。

(二)涉事地街道办、社区应立即组织人员通过扩音喇叭、警报警笛、大声呼喊等方式,迅速组织群众向安全区域有序疏散撤离,防止恐慌引起人群惊跑、人与人的碰撞、积压、跌倒、踩踏。

(三)提醒群众在离开住所、场所时随手关闭家中气源、电源、火源等危险源。

(四)现场处置单位应尽快评估泄漏介质扩散区域、面积,划定设置较大范围的警戒区域,区域内严防产生火花等点火源,避免发生火灾、爆炸。

四、劳动密集型企业突发情况疏散转移

(一)事发单位应迅速组织员工背离火灾、爆炸、危险化学品事故等危险区域,向安全区域疏散撤离,非必要不得途经危险区域。

(二)多楼层的生产车间发生火灾时,应按照“着火层、着火层的上层、着火层的下层”的顺序,引导员工有序疏散。

(三)对距离火区较近,必须穿越火区的员工,应由救援人员护送疏散;对于老弱病残或受重伤者,应护送至安全区域。

(四)对人员密集、一时难以全部疏散的被困人员,也可以暂时引导其转移到附近无烟火的区域、避难室或避难层;确无条件的,可转移至附近无烟火区域,但要第一时间联系救援人员,开辟救援通道。

(五)保持安全良好的疏导秩序,防止疏散过程中发生拥挤、碰撞、摔倒、踩踏等次生事故,及时制止疏散过程中发生的逆行、抢行或其他破坏疏散秩序、容易诱发危险的行为。

(六)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的,要提醒员工不能使用点火源,防止发生爆炸。

(七)无色无味或芳香类危险化学品泄漏的,应立即用高音喇叭、应急广播等及时传播应急疏散指令和其他警示信息,严禁私自进入泄漏区域盲目施救。

(八)重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危险化学品泄漏的,应提醒员工往高处、上风口转移;重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危险化学品泄漏的,应提醒员工往低处、上风口转移。

五、人员聚集场所突发情况疏散转移

(一)人员聚集的高层建筑等管理单位要向商户、管理人员和居民群众通报突发情况发生的楼层、可能受影响的楼层,以及楼栋设置避难层、疏散路线、应急常识等。

(二)管理人员应在场所内楼梯转角处、扶梯上下口等重点部位维持秩序,就近打开通往楼外的安全疏散门和疏散通道,合理分流人群,帮助群众由内向外有序疏散。

(三)如遇突发情况造成停电或需要切断电源的,要禁止任何人员进入到电梯,以免被困。

(四)管理单位应视情况及时调整疏散方式及线路,如遇特殊情况应暂时中止疏散,将人员转移至相对安全的楼层或区域避难,在窗户附近利用鲜艳的标识物向外呼救,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。

(五)发生地震时,可告知群众从家中撤离时,要关闭家中气源、电源、火源等危险源;受困于家中时,要远离房间吊灯、吊柜等悬挂物,选择躲避桌子下方紧靠墙角的位置,形成上方可以受力的三角稳定地带,等待救援。

(六)人员聚集场馆发生突发情况时,管理人员应保证疏散通道通畅,多路人员汇聚的出口位置,应多安排人员维持秩序,防止群众大量涌入造成堵塞或引发其他安全事件。

(七)管理人员应在重点关口、路段设置警示牌,加派人手维持秩序,劝导已疏散群众快速撤离现场,配合交通部门疏导交通,确保救援力量顺利进场,避免延误救援时机。

六、幼教托育福利机构突发情况疏散转移

(一)突发情况发生在楼栋中的,场所单位可利用广播、大喇叭、大声呼喊等方式,通知从业人员将群众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,协助老、弱、残、幼等行动能力不足的人员安全转移。

(二)从业人员应在应急通道、楼梯转角处、空地空旷处等重点部位维持秩序,引导群众在走廊过道右侧排成一队快速通过。

(三)疏散时,要加强语言安抚和秩序引导,防止群众因恐慌焦虑、拥挤、摔倒引发踩踏。

(四)发生火灾等突发情况时,要将群众疏散至安全区域,疏散通道被大火所阻断时,不可强行向外冲去,想方设法保证自身安全,延长生存时间,等待救援。

(五)突发情况发生在楼栋外的,离突发情况发生地点最近的从业人员,要立即采用大声呼喊、鸣笛、吹哨等方式,驱离人群,警告不得靠近危险源。

七、旅游景区突发情况疏散转移

(一)因节假日长时间排队购票、候场、排队期间突发天气状况或排队人群发生纠纷的,管理人员要第一时间介入处置,必要时,要尽快引导群众按规定的线路有组织、有秩序地疏散。

(二)旅游景区发生灾害事故的,景区可利用广播、喇叭等及时通报突发情况基本信息,通知工作人员、导游、解说员等从业人员稳住游客的情绪,防止人群惊跑,相互碰撞、挤压引发踩踏。

(三)在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或现场应急处置部门的统一指挥下,管理人员应在事发现场的人流汇流点、转弯点、交叉点等处设置警戒,实施人工引导分流,阻止外部人员随意进入。将不同方向的人流分隔开来,合理引导分流,避免密集的反向人流引起冲撞、拥挤、滞留。

(四)疏散时,要利用轮椅、担架等器材协助老人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加快疏散,避免发生摔倒、动作慢或体力不支等现象影响整体疏散。

(五)景区管理人员发现失联被困人员的,要尽快了解受困情况和伤员伤情等信息,初判短时间内无法获救的,切勿擅自采取救援行动,可利用安全绳等工具为受困人员递送水、食物等必需品,等待救援队伍到达。

八、地质灾害疏散转移

(一)当收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红色预警后,第一时间安排人员现场核查,确定有灾情、险情发生时,应通过大喇叭、敲锣、鸣哨等方式向群众预警,并组织可能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;当接到地质灾害隐患点黄色预警后,要组织专人实地查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际变化情况,适情决定是否转移受威胁群众。

(二)疏散时应尽量选择空旷路线疏散。

(三)疏散过程中,当察觉到近处山体、山沟发出异响时,要意识到可能发生了泥石流、山体滑坡,应迅速远离灾害现场。

(四)泥石流发生时,要迅速组织群众向沟岸两侧山坡跑。山体滑坡发生时,要迅速组织群众向滑坡体两侧跑。

(五)地质灾害发生后,要迅速划出危险区域,重要路口要安排人员进行管理和引导,防止群众擅自返回,避免发生二次伤亡。

(六)要引导群众避开可能发生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的路线,错开桥梁、危险物品或高压输变线路等高风险区域。

九、地震疏散转移

(一)地震发生后,要第一时间将震感强度、观察到的房屋倒塌、地面破坏、人员伤亡等情况,向有关部门报告。

(二)立即启用农村广播、大喇叭等方式,通知群众疏散时,要关闭家中气源、火源、电源等次生灾害源,避开可能发生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的路线,错开桥梁、危险物品或高压输变线路等高风险区域,有序疏散到就近的避难场所(地)。

(三)村居两委人员和驻村干部等工作人员,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采取包保方式,确保老、弱、残、幼等行动能力不足的人员安全转移。

(四)在狭窄道口、拐弯处等危险地段,要安排工作人员维护秩序,引导疏散;在确保安全的情况救助被困人员时,救助方法要得当、工具要合理,并设专人监视倒塌或破坏严重建筑的情况,以免发生意外。

(五)疏散时要监视附近山塘水库、输变电、房屋和高大树木破坏情况,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疏散路线或转移避难场所(地)。

(六)要加强劝导和心理帮助,防止群众因财产损失等因素,再次返回危险区域造成二次危害。

十、暴雨、山洪及山塘水库险情疏散转移

(一)当预报可能出现短时强降雨或地区经历多轮强降雨的,要提前组织临河临崖、地势低洼地带群众转移避险。

(二)疏散时应尽量选择空旷路线,要通过大喇叭、敲锣、鸣哨等方式通知群众撤离转移,并告知预先安排的应急避险避难场所位置,循环播放转移避险时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措施。

(三)村居两委人员和驻村干部等工作人员,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采取包保方式,确保老、弱、残、幼等行动能力不足的人员安全转移。

(四)群众突遭洪水围困于基础较牢固的高地或砖混结构的住宅楼房时,要通知群众有序固守等待救援,并利用通讯工具报告洪水态势和受困情况。

(五)当群众身处山区突遇山洪时,要有序组织群众向地势高处转移,选择就近安全的路线沿山坡横向跑开,沿着行洪道两侧快速躲避,劝阻群众勿游水转移和涉水过河,并及时通过119、110 等渠道报警,发出求救信号,寻求救援。

(六)当群众身处低洼处时,要有序组织群众向屋顶转移或山坡等地势高处转移,引导群众利用竹木等漂流物转移至附近高大建筑物或地势高处地带。

十一、农村木质房屋连片火灾疏散转移

(一)农村木质房屋发生火灾时,要通过大喇叭、广播等方式引导群众往上风口疏散,切断可能受火灾影响区域电源、气源。

(二)当发生火灾时,要第一时间通过 119、110 等渠道报警求救,尽可能保证入村道路及取水通道通畅;第一时间向附近的消防队或应急救援队求救或开展自救。

(三)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组织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或义务消防员,利用灭火器材堵截火势,尽可能组织受威胁群众安全疏散转移。

(四)要在火势外围设置卡点或警戒线,防止群众擅自返回家中施救被困人员或抢救财物时,发生二次伤亡。

(五)有序组织行动不便的老、弱、病、残等人员快速疏散,科学合理引导,防止误入死胡同或进入危险区域。